播音稿150字左右演讲稿150字左右

太平洋在线下载 207 2

平鲁县广播站播音稿150字左右,我太平洋在线下载参加工作后的第二驿站。在这里播音稿150字左右,我开始专门从事文字工作,开始系统学习广播新闻稿、混播录音、文'字稿的采编,并且有机会接触戏曲、歌曲及文艺节目编播。同时,广播站订阅的三十多份报刊扩宽原本狭隘的视觉。

1981年3月初,我幸运地由县陶瓷厂调入县广播站,分配在编辑组。当时广播站长赵存仁、编辑组长赵丽川,组员有赵旭、赵永建、曹俊等。播音员有赵春莲、郭智慧、冯补元、王兴中。编辑部的任务是每天编发一天早午晚三次的有线广播内容,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每天一期的本县新闻。编辑组实行轮流值班制,一般分值班编辑、采访编辑、文艺编辑。值班编辑负责每天的本县新闻组稿、改稿及编发,采访编辑负责县里及乡下会议的录音及报道。文艺编辑负责当天文艺节目的选定及试听。

在那个政治第一的年代,平鲁县广播站是名符其实的党和政府喉舌,所有重大新闻都要通过广播机房和线路传向全县东南西北近3万只舌簧或纸质喇叭,责任重如泰山,来不得丝毫差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到岗第一天,组长赵丽川就十分严肃地给我讲了xg111net一上午广播业务的应知应会,那句“新闻是最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的名言至今难忘。接下来,我开始练习写稿,并送交赵组长审议。赵大姐是阳高县人,曾任广播站播音员,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业务能力强,待人和气,循循善诱,不仅在改稿上统揽全局,善抓主题,而且小到标点符号,都能慧眼识错。几天下来,令我十分佩服与敬重。期间,赵旭等编辑也是不时指点言无不尽,使我很快融入了这个火热的集体。

写到这里,我觉得应该简略回顾县广播站历史,以免数典忘祖。1957年2月,平鲁成立了县广播站,当时输送范围仅限于县城,而且是借用电话线路传播。1965年起架设广播专用线路,前后历经10年才把红色电波送到二十个公社的四百多个村庄。县到公社再到村的线路总长1886千米,安装喇叭总数28271只,90%以上的住户都能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

广播站建站初,每天早晚两次广播六小时,1965年改为早、午、晚三次播音,每次2小时,内容除转播中央台、省台“新闻联播”节目外,还播放本县新闻、商品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习与生活、社会服务、文艺专题、听众点播等节目。

1981年8月首次成立平鲁县广播电视管理局,首任局长黄政(兼),继任局长孟清沛,下设机务、线务、编辑、财会、建材厂、服务部,拥有职工近30人。现在看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个个都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行家里手,极少人浮于事。

边学边干,一年后,我也成了编辑组的骨干,我们几个年轻人,在赵大姐的指挥下,分工合作,雷厉风行,高效率完成着编辑采访任务。工作之余,我们谈天说地,讲经论道,在讨论中寻求答案,在明辨是非中写出报道。站里其他xg111企业邮局人员常常说,编辑组团结的就像窝狗子。那时候编辑下乡,一般是远处坐公共汽车,近处步行或骑自行车,需

录音时还要背上重达20斤的台式录音机。山路颠簸、气喘吁吁,汗流夹背,日晒雨淋,都是常事。到了采访地,吃饭要交钱和粮票,住的也十分简陋。但所到之处,人们对我们十分尊重,提供资料热情实在,这些都留下了永久的美好记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知晓天下事,身边事的途径多数来源于广播,人们对广播喇叭的钟情类似今天的手机,甚至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按广播时间进行。其中,本县新闻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至今,许许多多采访的故事时隐时现,这里列举一例。

播音稿150字左右演讲稿150字左右-第1张图片-太平洋在线

1983年8月下旬,编辑部收到一封群众来信,简略地反映了向阳堡乡石门村发生一起婆婆溺水死亡事件。众位编辑商议后,赵组长指派赵永健与我前去采访。次日早晨,我俩合乘一辆“白山”牌自行车,沿着凹凸不平的公路于九点多到达乡政府,乡里又派计生助理员郝瑞芬一同去石门村。到村后我们三人不露声色地走访了五六户,听取了他们的叙述,看了婆婆溺水的麻潢,在肯定主要事实之后返回公社。后由永建执笔,我作补充,写出了“是谁把她逼上了绝路”的广播稿,播发后引起很大反响,人们纷纷谴责那个心如蛇蝎的媳妇,为死难者默哀,为广播站敢于伸张正义而点赞。这篇报道还被9月10日《雁北报》3版头条刊发。

忠于职守,克已奉公,是那个时代的特色。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老一辈广电人的作风,使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受益匪浅。时光荏苒,岁月留痕,杨世清,这位广电战线的老人至今令人难忘。

播音稿150字左右演讲稿150字左右-第2张图片-太平洋在线

杨世清、阳高人,绰号“杨喇叭、红管家”,他身材壮实,面目慈祥,我到站时他已年近六旬。他是广播建站初期的老人,故人们喜欢叫“杨剌叭”。并且他是站里保管,这位老人和绰号“红管家”名符其实。当我第一次去保管室领取纸和笔,他摸索着取了一支油笔,两支油管,并有意说节省着用。我想要本稿纸,老杨仅仅给扯了半本。出来和同事们诉苦,他们异口同声说对你管够好啦,知足吧。随着时间推移,关于老杨勤俭持家的故事不断听来。比如单位买炭,卖主有过磅单也不顶,非得大秤一秤秤称过。线务组领出的铅丝,剩下几米也要收回。集体劳动时用的锹、镐,他都要认真清点,擦洗干净。有一天植树后人们交回工具,点数中老杨说这把锹不是站里的,众人不以为然。谁知老杨提锹转身到一块植树的其他单位寻访,终于换回了锹。老杨话不多,爱读书看报,常说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翻身不能忘本。每当下雪,老杨总是第一个去扫开道路。天阴下雨时,他不管白天晚上总要到库房查看有无漏雨,院里水道是否畅通,他负责的库房,永远是码放整齐,陈列有序,干净清洁,帐目与实物相符。记得那段时间,我还用过老杨翻制的旧信封……

有一次,广播站院里修缮花池,傍晚散工时剩下几十块青砖。这时有位职工欲拉回家盖个鸡窝,不料他的举动早被老杨看出。下班后,那位职工刚把砖码在自行车后架,老杨便出现了,几句斥责后,罚他乖乖把砖推进库房才罢。人们说,老杨不懂人情世故,我却不以为然。有一次,我的朋友找来,告我妻子难产,急需借辆小平车送医院。我硬着头皮和老杨说,老杨马上开锁出借,并说播音稿150字左右:“快去快回播音稿150字左右!”杨世清原本一家三口,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住在井坪城西街,儿子已是五年级学生,不料在井坪完小组织拣生火柴茬子时,不幸在崖头上爬时失足坠落,头部着地而亡。痛失爱子,老伴因此成了常病人。春去秋来,斯者已逝。但老杨的敬业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发扬,亦永为广电人的楷模。

从1981年3月到1984年12月,我在县广播站差不多呆了4年,在这短暂而又紧张的日子里,我接受了“社会大学”的熏陶。即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不断改造着自己的世界观,有机会读书看报,自我学习,补充和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知识及写作能力,并在上山下乡中得到磨炼和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期盼。更为重要的是,有幸在工作中结识许许多多平鲁区的文学爱好者及数以百计为广播站写稿投稿的通讯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成为我一生的朋友或战友。

或曰命运造化,或曰天道酬勤。1984年12月8日,我在转干后的2个月,突然接到县委组织部调令,七天内到县委宣传部报到,经第三任局长吴润签字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情有独钟的广播站大院。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回顾往事,广播站的精彩岁月历历在目。我忘不了晨曦中那以“东方红”乐曲开始的“平鲁人民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的清脆呼号,忘不了呵手跺脚中逐字编写的“本县新闻节目”,忘不了编辑组同事们一人有事,大家相帮的情意。诚然,我也记着1984年夏发生架线触电事故,一次死亡三名职工的悲剧。记着广播站一次拉回百台电视机的轰动。记着那年年终发给每人一件黑呢上衣,年后又因违规而扣发工资的惊诧和无奈……

“春花秋月何时了播音稿150字左右?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在最后,我以南唐李煜所作词《虞美人》中的两句结尾。

(本文来源于《平鲁报》)

标签: 播音稿150字左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